詩歌賞析
福哉以愛聯繫
詩歌簡介
約翰法色(John Fawcett 一七四——一八三七)因著親身經歷了在教會中弟兄相愛的無上福氣,所以能寫出「福哉以愛聯繫」這著滿了甜美感覺的詩歌。
法氏生於一七四年,十六歲時因聽懷特腓(George Whitefield)講道,受感得救,後來獻身事主。二十六歲那年遷居約克郡(Yorkshire)的小村,服事當地一班純樸的村民,並為鄉童設立學校,事奉以來,頗蒙神的祝福,並得村民的愛戴。生活雖極清苦,變怡然自得。轉瞬七年過去,一七七二年忽接倫敦教會邀請,約赴倫敦作工,遂一面覆函允諾,一面收拾行囊,準備啟程。
事為當地聖徒獲悉,苦苦挽留未果,只得依依餞別,並懇請釋放最後一篇信息。次日車馬預備妥當。行李均已搬運竣事,正擬人為攜同妻兒,與紛紛前來送行的弟兄姊妹一一握別。但見弟兄姊妹個個戀戀不捨,臉上流露著一片真情,甚且揮淚泣訴,此情此景,感人肺腑。其妻不禁號啕大哭,回顧丈夫說,「約翰,我心裡實在受不了,我們怎能離開這些可愛的弟兄姊妹?」法氏含淚答說:「我內心也是同樣難過,覺得不該離開這兒。」
奇妙的事就這樣發生。法氏夫婦毅然吩咐車子停住,把行李卸下,他們定意再也不走了。就是這一決定,叫法氏在該小村忠心事奉達五十一年之久,直至離世之日始終不渝,從無半點悔意。可以說,他是將全部生命澆奠在約克郡的聖徒身上。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他這樣作呢?唯一的答案就是愛,基督在眾聖徒裡的愛,使他們的心緊緊的聯繫在一起:「福哉以愛聯繫」這一首詩歌,就是從這寶貴的經歷中產生的。聖徒中間「每逢彼此分離,總是難免依依」的時候,這首詩歌最能唱出當時深處的感覺,難怪它為多人所喜愛。
此詩作成後,直至一七八二年始在刊物上發表,由瑞士的納格爾(Hans G.Nageli 一七六八——一八三六)作曲。納氏系瑞士音樂協會的主持人,與貝多芬深交。這首曲子於一八三七年為人發現,並配以法氏詩作,相得益彰,即成此首著名的詩歌。
法色的一生就是這樣實際的活在弟兄相愛裡,除此以外,別無所求,也無所慕,地上一切名利,均不為所動。有一著名的學院聘其擔任校長,亦被婉拒。一八一一年美國布朗大學(Brown University)贈予榮譽博士學位,法氏亦視為敝帚。後來他的一本著作使英王喬治(King George)三世深受感動,應許賜他所求的任何事物。
詎料法氏無動於衷,恭敬的答覆說:「我與教會的弟兄姊妹同住,享受彼此相愛的生活,神且賜福我們的工作,我已心滿意足,捨此別無所求!」
慕迪(D.L. Moody)的蒙召事主,和這首詩歌有相當密切的關係。當他二十三歲那年(一八五九年),正為著是否放下職業而猶豫。一日,他所負責之兒童班裡的一位教師,到他工作的鞋店裡,告以肺部重又出血,醫生勸他易地休養,因此決定回紐約州去。但他臨去前感覺最痛苦的一件事,就是未曾帶領班上任何一人歸向基督。慕迪便提議坐車陪他將此感覺告訴學生們。於是相偕挨戶到每一位女孩家裡,誠懇地談起靈魂得救的問題,並一同跪下禱告。十天後,班上最頑固的一位也降服了基督。
啟程前夕,他們和這些新近蒙恩得救的女孩一同聚集,禱告賦別。病重的老師坐在中間,誦讀約翰福音十四章,然後同唱「福哉!以愛聯繫」,又跪下禱告,每位孩子都接二連三的為那位教師代禱。慕迪會後自言自語說:「哦神!我寧可死,也不願失落這晚所得的福分!」
第二晚,慕迪親往車站送行,幾乎全班女童不約而同的來到,他們又同唱那首詩歌,但已泣不成聲,正如詩中所云:「一人心傷,眾人淚淌,充滿同情心腸。」那位病重殆危的教師站在末節車上,向天舉起手指,囑咐眾人在屬天聖城相會。慕迪後來見證:「我無法再繼續經商,買賣對我已失去吸引。我已嘗到另一世界,無心再去賺錢了!」
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的心何等渴望,能天天聚集一起,飽嘗彼此相愛,心心相契的甜美生活。雖然這樣真好,但還不過是新耶路撒冷的小影。今日我們在地,身體難免分離,驪歌仍須重彈,惟願我們攜手同唱:
盼望那日快顯,再無別離辛酸:
相愛更親,相交更甜,同樂直到永遠。
(註:新約聖徒將來在新耶路撒冷屬天部分,那是我們屬天更美的家鄉。)
賞析一
此詩作者福塞特弟兄生於1740年,是英國約克夏(Yorkshire)人。十六歲被主得著,不久就出來事奉主。在他為主作工的六十多年中,因著經歷弟兄彼此相愛的實際,才寫出這樣甜美的詩歌。福塞特的一生別無所求,地上一切名利,他均不為所動。英王喬治三世(King George III)曾應許欽賜任何他所企求的事物。詎料福氏亦無動於衷。他恭敬地答覆道:「我與教會的弟兄姊妹同住,朝夕享受彼此相愛的生活,神且祝福我們的工作,我已心滿意足,捨此別無所求!」
彼此相愛的召會生活是最吸引人的生活。這種生活就如詩歌第一節所說:「福哉以愛聯繫,聖徒心心相契;彼此交通一情一意,真如在天無異。」這是新路實行的結果和特色。新路的實行共有四個步驟:生、養、教、建,以及一個架構上的四種聚集:福、家、排、區。(註:連傳福音都該盡量成隊,聚集禱告後再出去。)因此,聖徒們除了在主日聚集之外,在周間也有家與排,「全家要奉獻」、「人人要入排」。全家奉獻是為能打開家,有家排聚會;人人入排是要每一個人都沒有遺漏地被聯結與照顧到。當人人都生機、親密、溫暖的被顧惜餵養在「家排聚會」裡,就能出現詩歌第二、三節所描述的情景——「在父恩座之前,同心尋求眷憐;有望同盼,有苦同難,同憂、同樂、同安。」「軟弱彼此體諒,重擔互相擔當;一人心傷,眾人淚淌,充滿同情心腸。」
家排聚集的特色,確實就如詩歌所說,滿了彼此互相,聖徒們在生活裡緊密地建造在一起。最近到大樹鄉探訪一位九十歲的年長師母,她是在青島時由李常受弟兄所施浸的。她說,早期召會生活聖徒極「親」,彼此挨家挨戶串門子,聚集不斷;你沒出現在聚會中,不需幾天,聖徒馬上來探訪。
在喜樂的一二二大團聚中,高雄市縣神的兒女,回家的人數將近六千五百位。雖然大團聚主題「主日分別」的觀念已深刻種在許多人的印象中,但在這令人懷念的盛會之後,我們該如何托住回來的聖徒,使他們繼續享受父家的歡樂?答案是:「家排聚集」是主日他們能一直回來聚集的前置條件與絕對保證。我們要在今年遍處恢復極「親」的家排聚會。(註:高雄市召會訂出2010年共要達到300個小排的目標,鳳山市召會也訂出50個小排的目標。) 柯順清
賞析二
聖徒相顧激發愛
彼此交通挑旺靈
本詩作者約翰福賽特(John Fawcett,1740~1817)出生在英國約克郡的一個小鎮。幼年家貧失學,十六歲時信主,奉獻後進入神學院讀書。之後,他被派到一個貧窮的鄉村教會服事。他熱心事奉,深受聖徒們的愛戴。隨著兒女的增加,他的薪奉已不敷一家六口之需。1772年,倫敦一間有名的大教會擬聘請他,待遇優厚。他考慮再三,終於接受了聘約。
當福賽特一家把行李搬上馬車,正準備離去時,聖徒們紛紛前來送別。有人哭著求他們留下,有人緊擁他們不放;臨別依依,眾人圍車而泣。最後福賽特師母忍不住大哭,對她丈夫說:「約翰,我實在不忍離開他們……」福賽特說:「我也是。」終於他大聲宣佈:「我們決定留下。」一時歡聲雷動,大家爭著把他們的行李卸下。
為了記念這件難忘的事,福賽特便根據路十二15:「你們要當心,要自守,免去一切的貪婪;因為人的生命,不在於家業豐富。」寫下了這首詩歌。
作者以現實為考量,若是選擇較優沃的服事環境,相信不少人會贊同。但他與他的夫人卻願意永蟄鄉間,事主終老。這是因為他們與眾聖徒已經在愛裡聯繫,心心相契,一情一意。他們雖是窮在外面,卻已經富足在裡面。
第一節:「福哉以愛聯繫,聖徒心心相契;彼此交通一情一意,真如在天無異。」本節有一個極重要的詞——「彼此交通」。這是福賽特能與聖徒建造緊密,以致捨不得離開的原因。在聖經裡,包含「彼此」這詞的經節很多。如:「彼此相顧,激發愛心」(來十24);「凡事卑微……在愛裡彼此擔就」(弗四2);「彼此相愛,因為愛是出於神」(約壹四7);「彼此認罪,互相代禱」(雅五16);「彼此熱切相愛,因為愛能遮蓋眾多的罪」(彼前四8)等。有這些的「彼此」、「互相」,我們就會「知道祂的呼召有何等盼望」,以及「祂在聖徒中之基業的榮耀,有何等豐富」(弗一18)。
聖經在我們經歷主的美善與豐富上,非常強調個人。如:「願他用口與我親嘴!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」(歌一2);「他帶我進入筵宴所,以愛為旗在我以上」(歌二4)。這些都是很個人的,主詞都只是「我」。雅歌甚至說愛祂、尋求祂的信徒要成為關鎖的園、禁閉的井、封閉的泉(歌四12),要很個人的讓主得到享受。然而在建造眾美麗佳偶以產生神居所的事上,聖經就說:「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,你若不知道,只管出去跟隨羊群的腳蹤。」(歌一8上)保羅在成全年輕同工提摩太的事上,除了要他個人將靈如火挑旺起來,也要他與清心呼求主的人,一同追求公義、信、愛、和平(提後一6,二22)。
由此我們絕不能只滿意於個人與主有情深的關係。為著神經綸的目的,我們必須大大敞開自己,與親愛的眾聖徒相聯結,有許多的「彼此」與「互相」,如:與排中成員晨興,追求書報,或者一起禱告。這將應驗保羅所說,「使你們滿有力量,能和眾聖徒一同領略何為那闊、長、高、深」(弗三18)。這種召會生活必定如同作者所寫——「真如在天無異」。
恩座前同心尋求
基督成榮耀盼望
第二節詩歌有許多「同」字。「同」的可貴不僅在外面——作者福賽特因和聖徒彼此是同伴而不感孤單;且更是在裡面——他們心裡有相同的尋求,盼望得到一個相同的事物。這種內裡相同的渴望,使他們有一種更深層的相同。保羅說,基督在你們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(西一27)。屬靈同伴的價值在於同一位基督,一同投射到彼此心底的湖中;我們所望、所見是相同的。是的,本節沒有提到基督,但是有父的恩座——在父恩座之前同心的尋求。父神到底給人什麼恩呢?當主道成肉身、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時,乃是豐豐滿滿地有恩典、有實際(約一14)。由此,父恩座給眾聖徒的恩就是基督。是祂使我們過召會生活有「同」字:彼此作同伴,也作我們所同盼、所同享的內容。
第三節最摸人的是「淚」字。當我們的同伴有環境,力不能勝時,我有同情的心腸。我同情關心到一個地步,發生在他身上的,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。他心傷掉淚,我的淚腺也不能控制。掉淚是人在情感上完全被觸及的表現。非常可貴的,福賽特家不是只有一個同伴,這裡的「眾人」都是他的同伴,眾人一同為他淚淌。事實上,沒有人能多多為我們淌下眼淚,除非我們與他常有交通追求、心心相印。相信福賽特平常與眾聖徒的聯結是深的,這使他們的眼淚最後是共用的。這讓我們得到一個印象——眼淚多的召會生活,必是極能留人的(像福賽特一家最後都留下來了)。
第四節有一短詞極感人——「身雖離,靈仍一起」。保羅曾對哥林多人說,我身體雖不在你們那裡,靈卻與你們同在(林前五3)。小子曾滯菲四年,每一棵椰子樹、每一條路、每一個轉彎、每一個有黑黑臉孔、胖胖肚子的聖徒都親切可愛。「身雖離,靈仍一起」,福賽特之詩,正說出我內心的感覺。近日菲南的Dagum召會所在地區受到強台寶發的襲擊,我心被牽動,靈裡擔憂。「身雖離,靈仍一起」,總是因我們曾作過「同伴」。
第五節極鼓舞我們的乃是「那日」一詞。今日事多紛煩,若遇調職、搬家,雖作同伴卻不得不分離;今日總是受限,叫人無奈,真恨不能天天在一起。然今日之外,因主再來還有那日。直到「那日」來到,我們同作同伴者,將再無離別辛酸;將要相愛更親,相交更甜,同樂直到永遠。(完)
柯順清 2012.12.16
賞析三
這首詩歌是約翰.法色因著親身經歷了在召會中弟兄相愛的無上福分,所寫滿了甜美感覺的詩歌。
法氏生於一七四年,十六歲時因聽懷特腓弟兄講道而得救,後來也出來事奉主。二六歲遷居約克都的小村,服事村民,生活清苦。轉眼七年過去,一七七二年時,忽然接到倫敦教會邀請他前去作工,因此決定前往服事。
聖徒苦苦挽留無效;臨行時法氏夫婦和前來送行的弟兄姊妹一一握手。只見聖徒個個戀戀不捨,臉上流露著一片真情,甚至揮淚泣訴。其妻不禁號啕大哭,回顧丈夫說:「約翰,我心裡實在受不了,我們怎能離開這些可愛的弟兄姊妹?」法氏含淚答說:「我內心也是同樣難過,覺得不該離開這兒。」他們夫婦定意不再離開。
法氏在該小村忠心事奉達五十一年之久,一生實際的活在弟兄相愛裡,除此之外,別無所求。因基督在眾聖徒裡那愛的力量,使他將全部的生命澆奠在約克都的聖徒身上。
第一節「福哉以愛聯繫,聖徒心心相契;彼此交通一情一意,真如在天無異。」這種召會生活是最大的祝福,在地如同在天。
第二節「在父恩座之前」,指明我們是同一位父所生的家人,「同心」、「同盼」、「同難」、「同憂」、「同樂」、「同安」,在家中那許多的同,說出我們彼此何等寶愛與需要。
第三節「軟弱彼此體諒,重擔互相擔當;一人心傷,眾人淚淌,充滿同情心腸。」在神家中,親人之間滿了相顧、扶持的光景,可以進到彼此的心腸裡。
第四節「每逢彼此分離,總是難免依依,但身雖離,靈仍一起,且有再會之期。」有時我們必須有離別時候,心裡面有許多捨不得,但我們的靈仍在一起,期待能再見面。
第五節「盼望那日快臨,再無別離心酸;相愛更親,相交更甜,同樂直到永遠。」今日的甜美相愛生活,可以帶進對主再來的渴望。在那個時候,我們是在得榮的光景中,沒有任何帕子,阻隔你我之間的同在,這個同樂要持續到永遠。 彭明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