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歌賞析
耶穌,這名甜美芬芳
詩歌簡介
這首詩是約翰‧牛頓為庫柏(William Cowper)他的同工,帶領禱告聚會而寫的,詩中寫出作者奉獻並親愛耶穌的經歷。
牛頓八十歲的時候,在一次的聚會中,他說了兩次:「耶穌基督是寶貴的」,有人說:「你已說了兩次。講下去吧!」牛頓立即回答說:「我雖是已經說了兩次,我還要再說—耶穌基督是寶貴的」。
賞析一
這首詩歌是約翰?牛頓(John Newton)為他的同工庫伯(William Cowper)帶領禱告聚會而寫的,寫出了作者奉獻並親愛耶穌的經歷。牛頓八十歲的時候,在一次聚會中講道,他連說了兩次:「耶穌基督是寶貴的。」有人說:「你已經說了兩次,繼續講下去吧!」牛頓立刻回答說:「我雖是已經說了兩次,我還要再說——耶穌基督是寶貴的。」(取材自《詩歌簡介》)
關於這首詩歌,我們可從三方面來珍賞它:詩的形式、詩的語言、詩的內涵。
第一、這首詩的形式。首先它的字數和節奏是8 6 8 6所形成的一種規律性的韻味,具有抑揚頓挫,和諧效果的詩歌。又歌詞的節奏與曲調的節奏一致。其次,它每一節都是一、三句押韻,二、四句押韻。押韻就是將同樣韻母的字,在對等句子或其他句子末尾重疊出現,以造成和聲。第二、詩的語言。詩歌每一節很明顯都是向著人唱的;因作者乃是向人見證並宣告耶穌的名是甜美、芬芳,應付他一切的需要。這首詩的首句是耶穌,末句也是耶穌,彼此呼應,互相輝映。第三、詩的內涵,即屬靈的實際。首先是這首詩的主題很鮮明,就是講到耶穌這寶貴的名。其次是它的邏輯——真理的發展;在節與節的聯結上合於聖經的啟示和生命的經歷。這首詩滿有豐富的靈感,其中有作者許多對主生命的經歷,非常感動人,叫人得著滋養。
第一節,牛頓開頭就見證:「耶穌,這名甜美、芬芳,慰我痛苦的心情;我心歡樂,我口歌唱這個寶貴的名。」耶穌這名對他是甜美、芬芳,當他處於痛苦的心情時,只要呼求耶穌,就經歷主的安慰。我心歡樂,因不再痛苦;我口歌唱這個寶貴的名,因耶穌這名使我得了拯救。這也該是我們的經歷。
接著,副歌:「美哉、妙哉,神的愛子作我寶貴救主;為我降生,為我受死,流血將我救贖。」這乃是為著耶穌——神的愛子——作救主降生、受死、流血完成救贖而發出的讚美詞。
然後第二節:「耶穌原有神的形像,竟來成為人子,虛己取了奴僕形狀,使我作神後嗣。」這節說出一件非常甜美的事——主的降卑完成救贖,為要達成神心頭的願望——得著眾後嗣。首先祂把神性的榮耀暫時擺在一邊,降卑成為人,穿上人性血肉之體,遮藏祂神性的榮耀。又進一步的降卑取了奴僕的形狀,作奴僕救主來服事我們這些罪人。正如祂所說:「因為人子來,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,作多人的贖價。」(可十45)祂不僅贖罪,更是要分賜生命給我們,使我們成為神的兒女,甚至「使我作神後嗣」。
第二節說到主完成神的救贖;作者在第三節則見證如何主觀的經歷主:「耶穌乃是生命、亮光,乃是真理、道路;今在我心作主、作王,將我引導、安撫。」這說出他經歷了神生機的拯救。主耶穌進到我們裡面作我們的生命,這生命就是人的光;而光的照亮就是真理,真理就是實際。這實際又成了道路,使我們得以進入對父神的享受裡。接著,他經歷主耶穌在他的心裡作主、作王,並將他引導、安撫。得救前,我們的心好像脫韁野馬;得救後,主要安家在我們心裡,管理我們,約束我們,使我們敬畏祂,專一的愛祂,追求祂。結果,就會經歷祂親自安撫我們的心,使我們安息在祂裡面。
第四節是作者甜美的宣告,主耶穌是他寶貴救主:「寶貴救主遠勝奇珍,時刻滿足我心,解我愁苦、消我煩悶,永遠與我相親。」這時候,他的心不再滿足於世人所認為的一切奇珍;因為這位寶貴救主時刻滿足他的心,祂的價值就遠遠勝過奇珍。因著主耶穌時刻滿足他的心,就再也沒有缺乏了,所以不再感覺愁苦、煩悶。結果,享受主耶穌永遠與他相親。這是何等福分!我們為何有時還會愁苦、煩悶?因為我們還有所缺乏,仍感飢餓。我們若是像保羅已經學會了秘訣——在那加我能力者的裡面,就無論在什麼景況,都可以知足(腓四11~13)。
第五節:「寶貴救主不久再臨,接我與祂同在,使我賤體變成榮身,安息直到萬代。」說出每一位愛主,與主相親的聖徒心頭榮耀的盼望——等候救主耶穌再臨,將我們接去與祂同在。我們對主同在的享受,將來是遠勝過今天,因將來我們不受卑賤身體的限制。祂來,要先將我們卑賤的身體改變成為榮耀的身體;然後把我們帶進祂的榮耀裡,與祂同享真正的安息直到萬代,直到永遠。
第一節至第四節的副歌乃是為著主第一次的來,作我們的救贖主而讚美祂:「美哉、妙哉,神的愛子作我寶貴救主;為我降生,為我受死,流血將我救贖。」而最後第五節的副歌乃是為著主第二次的來,帶著榮耀的來而讚美祂:「榮哉、樂哉,耶穌我主,永是我的榮耀;榮耀之名乃是耶穌,我要永遠稱道。」
祂的名不只是甜美、芬芳,也是榮耀之名。祂的名就是祂自己,越呼求祂的名,我們就越享受祂,經歷祂。「祂對一切呼求祂的人是豐富的。」(羅十12下)哦,主耶穌!我要永遠稱道。感謝主!讚美主!賜給我們寶貴的名。榮耀歸於主名!阿利路亞!(完)
約翰牛頓(John Newton)。詩中寫出作者奉獻給主,並熱切愛耶穌的經歷。他一生中有許多的歲月,曾經都是在放蕩和罪惡中度過的。但當神的愛子作他寶貴救主之後,耶穌這名安撫了他的驚魂,成為他永遠稱道的題目。
牛頓在1725年生於英國倫敦,其父常年在外,從事航海事業,教養的責任全落於他敬虔愛主的慈母身上。她常帶著小牛頓屈膝在神面前禱告奉獻,並教導他讀聖經,牢記以撒華滋(Isaac Watts)的詩歌。幼時跟著母親的這段快樂日子,在牛頓一生中留給他不可磨滅的印象。但不幸地,在他七歲那年,母親竟因操勞成疾,病逝離開了他。這事對一個僅讀二年書的小孩而言,真是一個莫大的打擊。他也因此步入歧途,十歲起便跟隨父親在海上擔任船員,在異鄉過了二十多年亡命之徒似的冒險生涯。
他少年時就學會水手們的放浪形骸,酗酒賭博。罪惡的鎖鏈使他難以擔當,常在午夜夢迴,憶及兒時母親的慈容及教導,倍感扎心,但亦無法自拔,仍舊沉溺在罪惡之中。肉體與精神的痛苦,曾使他企圖逃亡,卻換得剝衣的鞭撻。當他十七歲時,在非洲開始從事黑奴買賣的勾當,後來出了事,自己反淪為奴隸之僕役,遭到各種苦待、折磨。在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中煎熬了數年,直至他父親探知其下落,送錢把他贖回,才得解脫。
當他坐船返鄉途中,一日忽遇暴風,眼見小船就要傾覆,但主就在這時答應了他幼時母親將他奉獻給主的禱告。雖然暴風猛烈的吹襲著,卻吹熱了他裡面冰冷的心;那激浪的搖撼,搖醒了他死沉的靈。他想到自己過去的犯罪、作惡,而神的愛子,竟然為他流血受死;想到他多年為人之僕役,而耶穌本有神的形像,竟然也取了奴僕形狀……(腓二6~8)。因此,他大聲的呼求禱告,悔改認罪,接受耶穌作他的救主。從那日起,他認識了這寶貴的名——「耶穌」,將他從罪惡裡拯救出來。日後,他見證這就是他重生的日子。